媒体旅院 +


媒体旅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旅院 >> 媒体旅院 >> 正文

【文旅中国】旅游|旅游活化,让遗产焕发时代新活力


2024年08月25日 08:48  点击:[]

作者:郑群明、王晓倩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文化和自然遗产须遵循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理念,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充分展示世界遗产“金色名片”,展现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与时代风采,塑造传播立体、多元、开放的中国形象。


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位居世界前列,遗产类型多样、内涵丰富。遗产保护须基于当地人的发展并兼顾公众的审美和愉悦需求,旅游能挖掘并展现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与特色,并为解决社区管理、资金畅通等难题开辟新路径。发展遗产旅游成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激活文化生命力的关键途径。如何精准对接游客求新求异求知的消费需求,如何基于原真性原则创新性激活文化遗产,如何实现文化遗产从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有效转化等成为遗产旅游发展焦点问题,可从遗产旅游开发、管理、展示、交流等方面推进遗产旅游高质量发展,焕发时代新活力。


把握好遗产旅游开发的“原真”与“创新”


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更迭不息的见证者,深度挖掘文化内涵,细品时代韵味既是对遗产文物的崇高敬意,更是使之得以永续传承的必要举措。


守住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习得、文化生产和交流方式,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人口和信息的空间流动伴随其中。鉴于遗产旅游目的地文化地域性和民族性突出,在外来旅游者持续涌入带来文化冲击、本土文化适应转变、居住者生计方式转型、外部环境变迁等因素交织作用下,遗产旅游目的地面临“过度商业化”等风险,甚至可能出现文化根本性重构等现象。所谓“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文化始终为遗产旅游的灵魂所在,如承载浓厚乡土文化的西递-宏村传统村落、福建土楼,更有“北京中轴线”、殷墟遗址、丝绸之路等历史文化瑰宝,因此永葆文化原真性、整体性是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以永州市零陵区柳宗元文化旅游区为例,深入挖掘柳子文化、潇湘文化、摩崖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达到差异化发展效果,入选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也为全国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宝贵经验。


融入时代精神的趣味性。在多元文化交织的当今时代,如何更好地实现旧有文化遗产与新时代精神、传统物质载体与新生文化价值相互融合是推进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遗产旅游高质量转型的重点议题。因此,融入时代流行元素对拉近主客关系、时空距离,激活遗产资源时代活力尤为重要。例如,红色历史博物馆可采用手绘国漫形式复原历史经典情景,文博馆可通过打造趣味动画IP形象并设计表情包、趣味短视频等内容,增强文化传播趣味性和互动性。


运用好遗产旅游管理的“虚拟”与“数智”


伴随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重大部署,数字化建设渗入社会各行各业。“智能+”时代数字化文旅产业也彰显出蓬勃的生机活力,数字赋能为遗产旅游体验提升、企业升级转型、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动力。


以数字化提升遗产管理模式。鉴于文化遗产具备不可替代性、不可再生性等特征,对其实施系统性、整体性保护策略,定期开展常规性保护和管理必不可少。相比于传统人工操作,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有利于了解病害状况评估、病害成因分析等文物信息,如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方法获得文物制作和加工工艺信息;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有利于遗产修复管理,修复工具逐步从钳类、锤类升级为方舱考古、3D打印等高科技工具,如三星堆利用3D立体效果详细演示虚拟修复前后过程;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有助于游客管理与服务优化,如通过游客流量大数据统计分析平台对场馆瞬时客容量进行精准测算,有效保障遗产旅游目的地承载能力。


以虚拟性创新遗产展示空间。智慧旅游驱动下,全息投影、裸眼3D、立体环幕、声光电多媒体等先进显示技术的广泛运用,打造极具体验感的消费空间,为游客提供数字化、虚拟化体验,如重庆大足石刻引入8K球幕电影,将实景拍摄与CG动画相结合,生动巧妙展示大足石刻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极大程度降低文化遗产内容的理解门槛,增强了游客的体验性与获得感。此外,全国范围应鼓励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智慧旅游乡村示范点等培育与评选,通过以赛促进,以点促面方式,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共创全域智慧遗产旅游新蓝图。


对接好遗产旅游展示的“融合”与“多元”


发展遗产旅游需充分研究遗产资源分布、安全管理状况,旅游客源市场需求,始终秉持保护第一原则,按照旅游活动标准全面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应加强部门联动,完善管理保护法规,出台优惠引流政策,构建多业态合作共赢机制,营造新型消费集聚空间。


整合部门资源做好跨界合作。可跨部门跨区域举办“非遗购物节”“非遗美食节”“非遗服装秀”等节庆活动引流。多部门联合打造遗产文化节目产品等,如《国家宝藏》掀起“让国宝活起来”的文化热潮,《非遗里的中国》生动展示广西非遗精粹。加强与教育部门交流合作,探索“非遗+研学+旅游”发展模式,如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传承体验中心、非遗工坊为代表的设施场所可增设苗绣、古法包药工艺、竹编、藤编等互动演示、体验教学环节和项目。


吸收企业力量构建多元业态。业态融合有利于产业集聚与利益共享,例如确山打铁花、潮汕英歌舞团、越剧折子戏等非遗演艺活动点亮夜间经济,成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重点体验项目。加强与企业进行科学研究合作,实现合作共赢。如国家典籍博物馆与字节跳动合作推出了沉浸式互动解谜游戏“故纸修复师·碎丹青”,将晦涩难懂的古文典籍转换为层层剖开的谜题,进一步推进藏在古籍中的文字生动化、形象化、趣味化转型。


建设好遗产国际交流的“人才”与“载体”


具有全球重要性的遗产资源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标志,更承载着重要的政治文化功能。对讲好中国故事,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培养高素质遗产人才队伍。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多元需求对遗产旅游服务质量以及配套设施国际化、便捷化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遗产文化讲解领域。旅游解说作为帮助游客获得遗产目的地真实价值的重要方法,未来应着重培养多语种、高素质讲解人才队伍,创新讲解方式,实现本土化产品和国际化诠释深度结合。


搭建国际性遗产交流载体。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瑰宝、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象征,并非独立的体系,唯有交流互鉴、对话互动才能共同维护好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的胜状,国际间可开展跨国联合考古、文物进出境展览、学术研究与交流等工作。例如,上海近期成功举办《古波斯的荣耀:伊朗文物精华展》与《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两大跨国文物展览,不仅揭秘古代伊朗、古埃及的悠久历史和文明面貌,更搭建起国际文化认知交流的桥梁,彰显出文化遗产作为旅游吸引源和文化交流载体的独特魅力。


(作者单位:88038威尼斯、韶山红色文化旅游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责编:赵骏逸

原文链接:https://share.ccmapp.cn/shareDetail?1=1&action=opendetail%3Brichtext%3B66c96d3b4ccbf800081bbb62&tt=1724482228242




上一条:【学习强国】融通“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机制 加快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 下一条:【红网】以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