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日前,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加大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激发旅游消费需求、加强入境旅游工作、提升行业综合能力、保障措施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以充分发挥旅游业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作用的30条具体工作措施。
近期,在中秋、国庆双节合一、亚运热等多重需求交织下,我国旅游消费市场热度持续攀升,多地出游人次、旅游收入等实现大幅度增长,折射出我国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光明前景。为进一步鼓励文旅消费,提振消费需求,释放消费潜力,可从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增设优化配套基础设施、强化治理夯实权益保障等方面入手,构建文旅发展新格局,释放旅游市场新活力,助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一、创新文旅新业态,提升体验品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伴随着《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管理办法》、《国家文化公园文化建设保护规划》等政策文件出台,各地方应及时把握文旅融合政策导向,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工作,深度挖掘本土特色文化,打造新型优质文旅业态,鼓励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多方位服务质量,激发旅游者多层次消费,为旅游市场注入“新鲜血液”。
一是推出主题旅游新线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独具地域风情、民族特色的非遗文化,蕴藏丰富革命精神、极具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承载乡愁情怀、见证乡村历史的乡土文化以及我国以湖湘文化、巴蜀文化、江淮文化等为代表的地域文化,庞大的文化体系为主题旅游线路打造提供灵感基础。如文化和旅游部近日推出长江文明溯源之旅、长江红色基因传承之旅等10条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长沙“五一”期间推出烟火星城美食游、妙趣横生亲子游等打卡主题线路。主题旅游线路打造须以“文化场景化、场景主题化、主题线路化”为思路,串点成线,连线成廊,做到弱化地理空间界限,有效链接弱、小、散资源,科学考虑景点选取、交通网络、沿途体验、配套服务等,以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
二是解锁“+旅游”新消费场景。伴随着城市漫步、沉浸式体验、科普研学、低碳骑行游、“跟着赛事去旅游”、“跟着展会去旅游”、“松弛感”旅游等多样化新兴旅游需求的出现,消费场景的构建与创新为满足多元化需求提供场所与机会。行业跨界合作,打造“音乐+旅游”、“影视剧+旅游”、“会展+旅游”、“体育赛事+旅游”、“研学+旅游”等多元消费场景,鼓励众多二、三线城市引入音乐节、演唱会、影视剧拍摄等活动,拉动旅游消费,促进当地经济增长新引擎。新消费场景打造须注重旅游者以五官为主导的多感官知觉、心理情感体验等多层次旅游体验,可融入全息投影、裸眼3D、声光电多媒体技术、NPC互动等,打造极具体验感的趣味消费空间,可以长沙推出国内首个沉浸式青春剧场《恰同学少年》,西安打造中国首个沉浸式唐风市井文化体验地“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等作为优秀案例进行经验借鉴。
三是激发存量空间新潜能。非遗文化濒临失传、革命老区经济落后、乡村资源利用低效等问题依旧是社会整体发展的“绊脚石”,对此应发挥旅游业对关联产业的带动效应以及对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以旅游发展盘活闲置资源,化“存量”为“增量”,注重资源统计评估、资源修缮保护、资源转化升级等标准化、科学化处理。如打造革命文化红色主题小镇、军事主题影视小镇、非遗文创长廊、乡村生态旅游廊道等,既增设休闲功能又提高资源利用率;利用闲置农宅开发网红民宿,搭建乡村研学基地,打造接地气的非遗集市等。
二、强化公共设施赋能,创新精细服务品质
旅游活动伴随着旅游者空间的转移与停留,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便捷程度、智能化程度都会影响到旅游者整体旅游体验满意度,进而影响游客感知形象以及重游意愿等方面,优质完善的设施建设为目的地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一是打造交旅融合新模式。随着我国航线网络、城市客运网络、旅游公路网络等体系日益完善,各地着力补齐旅游基础设施短板,解决“旅长游短”的弊端现象,逐渐实现“快进慢游”的高质体验效果,打通旅游的“最后一公里”。交旅融合应提高交通运输设施的附加值,赋予设施设备以游憩服务功;合理规划设计集交通运输、旅游观光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线性空间,如旅游廊道、旅游公路等,秉持因地制宜、文化为魂、科技赋能等理念,规划设计沿线观光驿站、展览陈列场馆、活动体验场所等;可融入视觉艺术元素、植入地方特色元素打造旅游专列,如陕西“油菜花”专列、开往大理的“有风专列”、成都“熊猫专列”等,依托交通网络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创新形象传播形式,延申宣传辐射广度,将交通转变为目的地魅力“流动名片”。
二是增设智能化公共设施。伴随着文旅+在线新经济、文旅+智慧科技等浪潮的兴起,旅游数字化、智能化已然成为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基于此,智能化公共设施的投入须紧跟智慧旅游需求步伐,各大景区可引入AR导览屏、AI智能科普、数字足迹地图、智慧灯杆、智能停车场、实时可视化流量监测图等智能化设施设备,进一步实现旅游行业的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和智慧营销。
三是加大无障碍设施建设。针对老年人、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应保留人工售票窗口,合理设计盲道宽长度,注重其连续性建设,并合理修建缘石坡道,增设盲文标识、无障碍电等;注重导游手语、盲文等特殊技能的掌握与培训;组建特殊群体旅游志愿帮扶队伍;多处搭建景区临时医疗救护点等。
三、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彰显地方温度
一是实施惠民政策举措。为鼓励后疫情时代入境旅游、境内旅游等复苏开展,各地应结合旅游发展现状及目标,适时颁布地方旅游优惠政策,如航线补贴、门票优惠、文旅专项优惠券、包机奖补、特殊群体优惠等,让旅游者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获得高性价比体验,为目的地赢得“最值得打卡的景点”、“一生必去旅游地”等网红口碑。
二是提高综合治理能力。旅游活动因其涉及商品买卖、人员交往、讲解教育等事宜,因此旅游活动须在文旅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安全管理部门等共同组织监管下进行。应明确主体责任,鼓励部门联合出力,加强旅游活动顶层设计;汇集群众组织力量,搭建网格化社区治理体系,民主选举辖区管理员,组建地方旅游志愿者队伍,并给予相应经济与精神支持;开通意见信箱、民主沟通会等多样化反馈渠道,及时解决食品安全、住宿安全等投诉,从政策供给和公众需求双重视角探索提高地方综合治理能力,完善治理体系的途径。
三是融洽处理主客关系。旅游主客互动关系的平等与否、当地居民对于旅游业的支持程度等均会影响到目的地高质量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应重视社区居民的态度,采取激励政策或沟通交流等方式鼓励民众参与旅游策划、活动开展、产品销售等过程,携手改善当地人居环境,共同助力群众利益丰收;应切实从旅游者视角出发,以“乡土味”、“烟火气”、“人情味儿”留住游客,以地方温度温暖游客。
( 郑群明、王晓倩、曹灵,作者单位:88038威尼斯、研学旅行研究院、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原文链接:https://share.ccmapp.cn/shareDetail?1=1&action=opendetail%3Brichtext%3B652a09554ccbf800081b26fd&tt=1697255279994